一条不会爬树的鱼
愚人愚说
从一文不名到华人船王,看船王夫妻如何教育赵小兰
愚人愚说专业号 | 2017-9-19

左上图,美国首位华裔女部长;右上图,女部长的父亲,身家近亿美元,在89岁时还在出书……这就是赵锡成,赵小兰的父亲。

赵锡成James Chao,1928年出身上海嘉定农村↓↓父亲赵以仁是乡村教师,日军占领上海后,创办了一所只有三间教室的小学,让村里孩子有地方读书,自己是小学校长。

名义上是校长,其实村民们交不起什么学费。赵以仁夫妻靠自己种田吃饱肚子,家里很穷。但赵家重视读书,赵锡成是家里独子,心思全花在他身上。

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教,讲先贤故事,赵锡成满脑子“守身持正”“忠孝节义”,大中华传统价值观影响了一辈子

教出来个学霸,18岁考到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科(后来并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他学航海,一是因为家里太困难,教书先生月薪只有几美元,要是在船上当三副,月薪超过50美元。还有个原因是,赵锡成叔叔赵以忠就是航海人,还是船长。

赵锡成(后排)与父母

读大学时,长辈们撮合他相亲,认识了此生挚爱。女方叫朱木兰,比他小3岁,出身安徽大才子家庭。父亲朱维谦在南京当官,朱木兰跟着读南京明德女中,是班上尖子生。因为打仗到嘉定中学借读,才认识了赵锡成↓↓

两人家庭地位相差很大,但都爱看书,聊得来。赵锡成后来说,一见到女方大家闺秀的风范就喜欢上了。

一见钟情,各自欢喜,回校继续读书。谁也没想到兵荒马乱,差一点再也见不到面。

1949年,赵锡成毕业,上叔叔所在的天平轮实习。船一出港,内战就打到上海。

上海回不去了,天平轮辗转之后停在了台湾,赵锡成开始了对父母和朱木兰的苦苦思念。

父母是不可能来台湾的,心上人会在哪呢?他一边积极寻找上进的机会,一边苦苦寻找心中的姑娘。打听了很久都没消息,不少工作中的朋友开始做媒,但赵锡成都不愿意。

“不管希望多么渺茫,我都坚定不移,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她。”人海茫茫中,赵锡成每天孤单地奔走。老天终究不负有心人,他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台北女中优秀毕业生名单”中有朱木兰的名字(这也行)!

朱木兰也在找他。战乱一起,她跟着父母姐妹从上海借道香港到台湾,毕竟父亲人脉广,她家在台北落脚,邻居就是好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

在那个年代,多少家庭就此诀别。这对恋人真是太有缘,在台北重逢结婚↓↓

赵锡成为了新家打拼,朱木兰全力支持。新婚第二天,他就上班出海;常年随船漂泊在海上,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婚后两年要生孩子,赵锡成正好要远行,把老婆送进产房就走了。女儿都满月了,父女俩才见面,朱木兰一句没怪他,只说:“你主外,我管家,你给女儿起个名字就行。”

赵锡成满心感激,用妻子的名字起了赵小兰;后来基本都这模式,需要纪念起名,都用朱木兰的名字。

小家庭日子过得不错,赵锡成很快当上大副,朱木兰抱着孩子去看他↓↓ 才30岁,升为代理船长;报考甲级船长特种考试,打破纪录考上最年轻“状元船长”,名字上了所有报纸。

赵锡成是敢想敢闯的性格,希望有更大发展。当时很多台湾人去美国,希望这样可以回到大陆,他思念上海乡下的父母,也想走这条路。

朱木兰听他来商量,又无条件支持,自己一个人拉扯俩女儿,还有7个月身孕;赵锡成放弃好工作好收入,一个人去纽约。

朱木兰带着3个女儿和娘家父母

刚到纽约时,赵锡成跟4名中国学生合租房子。租金给得少,只能睡在沙发。他同时打三份工:在纽约招商局代表处和复兴航运公司兼职,再挤时间到打小时工。忙成这样,还不忘申请到大学试听课程。

除了没拉黄包车,什么苦活都干过。孤苦飘零,还收到父亲离世的消息。

打工打了3年,总算迎来小家庭团圆。朱木兰为了省路费,不让赵锡成回台湾接,自己带着3个女儿,连客轮都不坐,搭招商局货轮,漂流一个多月,才到了美国。

在纽约皇后区租下的一间一室一厅公寓里,开始全家的追梦之旅。赵锡成一月打三份工,三分之一要交房租,朱木兰把剩下每分钱都要算清楚,才能填饱全家。

日子这么难,夫妻俩什么时候都是笑脸,家里打理得干净温馨。两人想法一模一样:要靠教育来改变人生

首先是“大牛过水小牛学样”

赵家每天晚餐后,极少开电视,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书。

赵小兰8岁到纽约,插班上了三年级,完全不会英文,受同学嘲笑。每天把老师写的东西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家由父亲根据笔记讲解当天课程。

她学别人家样开生日派对,等了很久都没有同学来,朱木兰十分淡定,照样带着女儿们唱歌吹蜡烛,一点不露出难受模样。

赵小兰后来回忆,“母亲这个人特别能鼓舞人心,做什么事都很乐观,特别相信女性靠教育,一定会做好任何事。”

长大的赵家姐妹英语流利,个个进常青藤名校,还被要求学好中文。在美国出生的六妹,英语是母语,但中文也流利。

每个星期天,全家做礼拜。午餐后点心时间,是每周一次家庭会议,每个孩子说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听父母意见。

等女儿们长大走出家门,朱木兰50多岁还重新进教室,记笔记比年轻人认真得多,拿下硕士学位↓↓

二是贯彻华人的勤俭精神

赵锡成打拼多年后搬新家,雇了管家和佣人,但朱木兰用北宋司马光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六个女儿,她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分担家务。

她家院子两英亩,家门口要铺一条100多米路才能连上公路,这条柏油路也由姐妹们铺成。

六姐妹多半进公立高中,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帐。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由她自己申请助学贷款,靠着暑假打工还钱。

三是家教极严

在上大学之前,六个女儿每晚不能超过11点回家。家里来了客人,女儿们必定出来招呼,还要以非常恭敬的态度奉茶,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宴客时,女儿们不上桌,守在客人身后给大家上菜、斟酒。有时候客人也很疑惑,为啥要这样?

朱木兰说:“教她们做Waitress,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四是培养霸气性格

赵锡成自己敢想敢闯,到美国第8年,高分拿下圣约翰大学MBA,积累了人脉决定创业。成立了一家一只船都没有的航运公司:福茂航运。

他做中间人生意,一开始就跑到美国农业部争取订单,业界都觉得他好高骛远,结果成功了,公司获得利润和声誉。又跟联合国合作,运输全球援助物资。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眼光精准,与中国造船业开始合作。

赵家公司的大型货轮

上世纪九十年代,福茂公司已经是美国航运界最大企业之一,赵锡成被叫作“华人船王”。

在长女小时候,赵锡成就说,你不在美国出生,当总统不行,但可以当个部长。这话也被亲友们当笑话,但事实证明,女儿们性格都跟父亲一样

赵小兰早在小布什时期,就打破华人参政纪录,当上了部长;其他女儿也都是各领域精英,连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都对夫人芭芭拉说,应该向赵家学习怎么管教孩子。

赵家是白宫最亲密的华人家庭,与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有私交↓↓

与共和党最强权的副总统切尼夫妻↓↓

民主党大佬也一样是朋友,这是克林顿和希拉里夫妻↓↓

拜登跟赵家很有缘,更是赵小兰老公麦康奈尔的密友↓↓

奥巴马宴请习大大的国宴,赵锡成和赵小兰都是座上宾↓↓

赵锡成是华人移民第一代,本人资产近亿美元,女儿个个优秀,是人人羡慕的成功样板。但每次被问为什么能成功,他都回答“朱木兰给了我无条件的爱、信任和坚定信心,是她使我增强了对生活的热爱,使我一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每次碰到难题和转折点,朱木兰从无二话,无条件支持,赵锡成心里无限感激。而他,也做到了60多年前对妻子的爱情誓言:“我会终生全心爱你”。

朱木兰晚年患淋巴癌去世,长达7年,赵锡成自己照顾妻子,清晨第一件事就是下楼热牛奶,端到妻子的床前。

把妻子的病情记录当成最重要工作,厚到可以写一本书。

每次去医院,提着沉重的公务包,装的都是病历。看完病回家,把药分别装好,按时间和先后顺序制成表格,每吃完一种就在表上划去,免得弄错。每天20多种大小药,他计时计量,让妻子服用。

这个富豪对太太的纪念,用在两人最信奉的教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就以朱木兰的名字设立教育基金,安徽、上海、厦门院校都有“木兰基金委员会”。

2012年,他在哈佛大学捐献4000万美元建赵朱木兰中心,这是哈佛大学300多年来第一次用女性和华裔命名大楼↓↓

还用毛笔写诗纪念妻子,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这做法又古老又暖心↓↓

赵锡成夫妻经历战火重逢,一起熬过最苦的时光,打拼一辈子,成了走进美国上流社会的华人富豪家族。在这条路上,他家说话做事、教育孩子,全用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家教比国内家庭要严得多。

至今,赵家女儿的成功有很多说法,金钱、人脉都是因素,但赵小兰最感谢父亲的传统家庭观:

“他们经历了很多事,只有家庭和敎育成为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感谢我的父亲总是要求我做到最好,并为我的一生准备得如此美好。”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