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会爬树的鱼
愚人愚说
狮群中的“隐形结界”:为什么不攻击游览车?
钱佳弘专业号 | 2025-7-25

图片

在非洲广袤的热带稀树草原上,庞大的观光游览车缓缓驶过狮群的领地,车内的游客屏息凝视,与这些顶级掠食者近在咫尺。令人惊奇的是,狮子们或慵懒休憩,或漠然观望,极少对近在咫尺的“肉食”表现出攻击意图。这违背捕食者天性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认知的鸿沟-猎物图像的识别障碍

图片

狮子作为视觉猎手,其捕猎行为建立在对猎物特定图像模板的识别之上。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莎拉·杜兰特教授指出:“狮子并非简单地看到‘食物’,它们识别的是符合特定格式塔(Gestalt,整体形态认知)的运动模式—通常是中型有蹄类动物,如斑马、角马的轮廓、步态以及惊慌逃跑的姿态。”

图片

莎拉·杜兰特,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研究领域是大型猫科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长期领导非洲狮种群动态研究项目。其团队通过GPS追踪和野外观察,首次量化了狮子对猎物的"视觉模板识别"机制。

游览车则彻底颠覆了狮子的认知框架。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资深向导解释道:“对狮子而言,一辆满载游客的大型越野车是一个巨大、完整且无法分割的金属实体。人类个体被包裹在这个陌生的整体结构内部,其外形轮廓与狮子大脑中储存的任何有效‘猎物图像’都不匹配。”

图片

2019年发表在《动物行为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利用狮群活动区域的隐蔽摄像头分析证实,狮子对静止车辆的注视时间远低于对附近单独出现的羚羊个体,其反应强度,如:竖耳、凝神等,也显著更弱。

感官屏障-气味与声音的隔绝

图片

狮子不仅依赖视觉,其嗅觉同样高度发达,能探测数公里外的猎物气息。然而,游览车构建了一道强大的“感官屏障”造成气味混淆。车辆本身散发的强烈非自然气味—包括金属、橡胶、燃油、机油以及人类清洁剂残留,这些形成了一道压倒性的化学“噪音墙”。这些陌生的工业气味强烈干扰了狮子对车内人类个体微弱生物气味的有效识别。

图片

在实验条件下,将沾有人类汗液的布料放置在无车辆遮挡处,狮子表现出明显兴趣;而同一布料置于封闭车内时,狮子的反应几乎消失。

图片

车辆引擎的低沉轰鸣声、底盘摩擦声以及金属外壳对车内人声的阻隔和扭曲,使得车内发出的声音信号在狮子听来既不符合典型猎物的惊恐叫声,也不像其他潜在威胁。这种声音失真进一步降低了车辆及其内容物在狮子感知中的“生物相关性”。

行为模式的学习与习惯化-安全边界的建立

图片

狮子是具备出色学习能力的动物。在管理良好的国家公园,如肯尼亚马赛马拉、坦桑尼亚塞伦盖蒂,狮子从幼崽时期便反复接触遵循严格规则的游览车辆。

图片

习惯化是核心机制,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教授蒂姆·克拉顿-布洛克强调,狮子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学习到关键信息,这些缓慢移动的巨大“金属盒子”-

从未构成直接威胁: 它们不会像其他掠食者或愤怒的水牛那样攻击狮子。

从未提供食物来源: 在严禁投喂的公园,车辆与食物获取之间从未建立联系。

是环境中可预测的中性存在: 车辆遵循固定路线,保持距离,行为模式高度一致。

图片

这种长期、无害的接触,使狮子将游览车归类为环境中可忽略的背景元素。克鲁格国家公园长达30年的安全记录(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正是这种习惯化成功的最佳证明。相比之下,徒步区域或非法闯入的非游览车辆遭遇狮子攻击的风险显著升高,因为它们打破了狮子认知中的“安全模式”。

规则被打破的瞬间,会造成致命的例外,一旦人类行为逾越规则,保护瞬间失效,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图片

1997年,南非某保护区,一名游客在狮子靠近时,无视规定将手臂伸出车窗外挥舞相机。一头雄狮瞬间识别出孤立、可触及的“肢体目标”,跃起攻击,导致游客重伤。狮子认知中的“金属盒子整体”被破坏,手臂被识别为独立的、可攻击的物体。

2015年,赞比亚, 一辆私自脱离主路、过于靠近狮群休息地的非指定车辆,其异常接近和引擎轰鸣引发狮群不安,最终导致车辆被包围和攻击。车辆行为偏离了狮子习惯的“安全模式”,引发了防御性攻击。

2020年,津巴布韦, 一名儿童在车内突然站起并大声尖叫,其突然、剧烈的动作和尖锐声音吸引了一头年轻雄狮的注意。它开始靠近并拍打车身试探。万幸驾驶员迅速驶离,未酿成惨剧。剧烈动作和异常声音突破了狮子的感知阈值。

图片

狮子不攻击游览车这一现象,是动物认知科学、感官生态学与行为学习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展示了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复杂而非刻板的反应模式。那道看似无形的“结界”,实则是科学认知与严格自律共同构筑的脆弱防线。每一次对规则的遵守,都是对狮子自然行为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