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的高盐特性对动物的水分平衡构成了严峻挑战。不同类群的海洋生物通过独特的生理适应和行为策略,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生存难题。

从主动饮水并高效排盐的鱼类,到完全依赖食物水分的哺乳动物,再到与环境渗透压保持平衡的无脊椎动物,每种生物都演化出了精妙的水分调节机制。
直接饮用海水与渗透调节
海洋鱼类➤

大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采用独特的渗透调节策略。它们血液中保留高浓度的尿素和氧化三甲胺(TMAO),使体液渗透压略高于海水,从而通过鳃部被动吸收水分。多余的盐分则通过直肠腺主动分泌排出。

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通过不断吞咽海水来补充水分。它们的鳃部具有特殊的离子转运系统,能够高效排除盐分,同时肾脏可以产生渗透压极高的尿液。

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在高速游动时水分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大量饮水。它们进化出了极其高效的盐分泌系统,鳃部特化的氯细胞通过Na /K -ATPase泵将多余的钠、氯离子排出体外。肾脏则产生极少量但高度浓缩的尿液,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流失。
海洋爬行动物➤

绿海龟(Chelonia mydas),又称绿蠵(xī)龟,具有高度发达的泪腺盐分泌系统。当它们饮用海水后,泪腺中的离子转运蛋白会将钠、钾、氯等离子主动泵入泪管,形成比海水浓度高2-3倍的盐溶液排出。

黄腹海蛇(Pelamis platura)又称长吻海蛇,舌下腺是其主要的排盐器官。腺体中的线粒体丰富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分泌高浓度盐分,分泌液的钠离子浓度可达850mM,约为海水的3倍。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作为现存最大的海龟,其盐腺系统尤为发达。它们可以饮用海水并通过位于眼后的盐腺排出多余的盐分,适应远洋生活。

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是唯一适应海洋生活的蜥蜴,它们通过特殊的鼻腺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这种适应使它们能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洋环境中觅食海藻。
通过食物获取水分
海洋哺乳动物➤

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的水分几乎全部来自食物。它们捕食的鱼类和头足类含水量通常在70-80%之间。此外,脂肪代谢产生的代谢水也是重要来源。

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在陆上繁殖期间会经历长达2-3个月的禁食。这段时间它们完全依赖皮下脂肪分解产生水分。研究发现,每分解1千克脂肪可产生约1.1升代谢水。

虎鲸(Orcinus orca)作为顶级掠食者,其水分需求完全通过猎物满足。它们捕食的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水分,使其不需要额外饮水。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在极地觅食季节大量摄入富含水分的磷虾,每只鲸鱼每天可消耗数吨磷虾,从中获取充足的水分。
头足类动物➤

洪堡鱿鱼(Dosidicus gigas)通过食物获取水分的同时,其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氨离子。这些氨离子不仅帮助调节浮力,还能减少与海水的渗透梯度。

普通章鱼(Octopus vulgaris)通过捕食甲壳类和鱼类获取水分。它们的皮肤具有极低的渗透性,能够有效减少水分流失。

大王乌贼(Architeuthis dux)生活在深海环境中,通过捕食鱼类和其他头足类获取水分。其特殊的血液循环系统有助于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水分平衡。

火焰乌贼(Metasepia pfefferi)虽然体型较小,但其代谢率较高,需要从猎物中获取大量水分。它们捕食的小型甲壳动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来源。
渗透作用与体表吸水
刺胞动物➤

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体壁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中间是含水量达95%的中胶层。它们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与周围海水保持渗透平衡。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Chironex fleckeri)具有类似的水分调节机制。它们的身体组成中水分含量极高,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盐度的变化。
两栖鱼类➤

大西洋弹涂鱼(Periophthalmus barbarus)在潮间带活动时发展出独特的补水方式。它们的皮肤富含黏液细胞,可减缓水分蒸发。

红树林鳚鱼(Periophthalmodon schlosseri)能够在红树林沼泽地区生存,通过湿润的皮肤表面吸收环境中的水分。
极端环境适应
高盐耐受物种➤

卤虫(Artemia salina)的耐盐机制尤为特殊。当环境盐度超过25%时,它们会合成大量的海藻糖和小分子热激蛋白。

盐湖丰年虾(Artemia franciscana)能够在盐度极高的盐湖中生存,其卵具有极强的耐旱能力,可以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多年。
海洋动物或主动饮水并排盐,或依赖食物中的水分,甚至通过皮肤渗透。它们的适应性演化完美解决了“生活在咸水中却需要淡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