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獾 主要栖息在南亚及东南亚森林中,其通过挖掘行为翻动土壤、改变微地形、促进物质分解和种子散布,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猪獾的学名Arctonyx collaris 源于希腊语,其属名“Arctonyx”中,arktos意为熊,onyx意为爪;其种名“collaris”意为有颈圈的,指代其颈部至肩部常具的浅色毛带。该物种由乔治·居维叶于1825年基于来自印度的标本首次科学描述。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猪獾属 Arctonyx
种: 猪獾 A. collaris

猪獾体态壮硕,体长55-70厘米,尾长12-17厘米,重7-14公斤。


猪獾体毛粗硬蓬松,基色多为灰褐色或棕褐色。最具辨识度的图案是贯穿眼部的宽阔黑褐色“眼罩”纹,体侧和四肢毛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尾毛长而蓬松。

吻部延长、裸露且极度柔韧,形成发达的肉质鼻垫,其表面密布神经末梢和汗腺,触觉极其敏锐,是探知地下猎物的重要工具。鼻孔开口于鼻垫前端,可自由闭合防止泥土侵入。

臼齿宽大,齿冠结构相对简单但坚固,兼具碾磨植物性食物和压碎小型无脊椎动物外骨骼的功能

猪獾的四肢短而强健,前肢尤为发达。各趾装备着长而弯曲、侧扁且不可伸缩的强韧爪甲,最长可达4厘米以上,使其能迅速刨开坚硬土壤。

猪獾主要分布于孟加拉、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少量地区。

通常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灌丛地带、竹林以及森林边缘的农耕区。它们对水源依赖性较强,常在溪流、水塘附近活动。其生存高度依赖具备深厚、疏松土壤层。

猪獾晨昏、夜间活动频繁,白天多隐匿于自掘的洞穴、岩石缝隙、树根空洞或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巢穴中。其洞穴系统通常结构复杂,有多个出入口,利于逃生和通风和1-2个用于休息、育幼的巢室,巢室内常铺垫干草或树叶。

洞穴位置多选择在隐蔽、排水良好的坡地、田埂或大树根下。挖掘活动形成的土堆和坑洼是其存在的重要痕迹。

猪獾的活动范围大小因生境质量和食物丰度而异,通常在数平方公里内。在食物丰富区域或育幼期,活动范围较小。它们会利用固定的兽径在林下或灌丛中穿行,主要依靠气味标记进行领地标记和个体识别。领地性不强,个体间相遇通常通过回避解决,偶尔会发生争斗。

猪獾觅食高度依赖发达的嗅觉和敏锐的鼻吻触觉,视觉作用相对次要。首先通过嗅觉探测到地下猎物(如蚯蚓、昆虫幼虫)或可食根茎的大致位置,然后用前爪快速挖掘,最后利用灵活的鼻垫(其鼻垫能感知土壤中猎物产生的微弱振动)在翻开的土壤中精准触碰、定位并摄取食物。

猪獾是杂食性动物,食谱极其广泛。
动物性食物:地下无脊椎动物构成其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包括蚯蚓、昆虫幼虫、蝼蛄、蟋蟀等。也会捕食地栖的小型啮齿类(如田鼠)、蛙、蜥蜴、蛇及鸟卵,甚至腐肉。
植物性食物:根茎、块茎、地下真菌、落果、浆果以及农作物。
它们的食谱具有高度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变化,如:在泰国北部山地森林中,通过粪便分析和直接观察,发现雨季猪獾主要取食蚯蚓和昆虫(>70%),而在旱季,植物性食物比例显著上升至50%以上。

猪獾的交配期多在春季,雌性存在延迟着床现象,即受精卵在子宫内暂缓发育一段时间,确保幼崽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季节出生。每产2-3仔,哺乳期约2-3个月,幼獾约3个月后可随母兽外出活动学习觅食技能。猪獾性成熟年龄约在1.5-2岁,野外寿命估计为10-14岁。

猪獾,IUCN红色名录评估,目前被列为易危,种群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驱动因素是持续的栖息地退化和猎捕。其主要威胁:
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低海拔森林被大规模开垦为农田、种植园、建设用地,是其生存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道路建设进一步切割种群,阻碍基因交流,增加路杀风险。
猎杀与利用:因其肉可食、油脂在部分地区传统医药中被认为具有治疗烫伤等功效,以及皮毛曾具一定经济价值,导致其长期遭受捕猎压力。
人兽冲突:在靠近人类居住区的林地边缘,猪獾挖掘破坏田埂、盗食农作物的行为可能导致报复性捕杀或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