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狐 又名火狐,是食肉目犬科狐属的一种。分布极为广泛,它的足迹遍布北半球,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非部分地区,随着人类的扩张,赤狐的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赤狐主要以啮齿类为食,偶尔也吃水果和植物。人类与赤狐的关系由来已久,民间文化与传说中时常有赤狐的形象出现。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狐属 Vulpes
种: 赤狐 V. vulpes

赤狐的骨架
赤狐起源于欧亚大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赤狐化石出土于匈牙利巴兰尼亚州,距今大约340-180万年。赤狐祖先的体型要比现代物种小。现代赤狐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更新世中期,与早期人类定居点的垃圾相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人类可能会猎杀赤狐,将其作为食物或毛皮来源。

图为:赤狐堪察加亚种 V. v. beringiana
第三版《世界哺乳动物物种》将45个赤狐亚种列为有效物种(目前对于赤狐亚种仍存在争议,亚种可能数量为44-48)。不同赤狐亚种之间常有基因交流,例如英国赤狐就曾与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撒丁岛的赤狐杂交。基因研究还显示,欧洲各处的赤狐标本中的基因差异非常小。这或许是因为赤狐的活动习性所致,赤狐在一年中的活动范围可达320千米。

赤狐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接近7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向北可延伸到北极圈。整个欧洲都有赤狐的足迹,此外它们还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北地区,除东南亚以外的亚洲,除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外的北美洲。格陵兰岛、冰岛、北极群岛,西伯利亚最北端和极端沙漠中没有赤狐的活动。 新西兰没有赤狐的分布,并且根据新西兰《1996有害物质和外来生物法案》,赤狐被禁止引入该国。

赤狐是体型最大的狐属动物,根据个体、性别、年龄和地理差异,赤狐的体型各不相同。

平均数据,成年赤狐肩高35-50厘米;体长45-90厘米;尾长30-55厘米;体重范围2.2-14公斤。雌性通常比雄性轻15-20%。有记录以来最大的英国赤狐是2012年初在苏格兰阿伯丁郡发现的雄性个体,体长1.4米,重达17.2公斤。

赤狐与人类的比例参考

生活于北美的赤狐体型一般较小,体长相对较长;英国的赤狐骨架粗壮但体型较短;欧洲大陆的赤狐则更接近红狐种群的总体平均水平。

图为:拉布拉多亚种 V. v. bangsi 分布于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贝尔岛海峡附近。

图为:欧洲亚种 V. v. crucigera 广泛分布于欧洲,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一些地中海岛屿。

图为:安纳托利亚亚种 V. v. anatolica 分布于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和爱琴海地区。

赤狐身体较长,四肢相对较短。它们的尾长超过体长一半,大致相当于头部加身体长度的七成,形态蓬松,站立时尾巴可以触地。

前足印长60毫米、宽45毫米,后足印长55毫米、宽38毫米。
赤狐十分敏捷,可跳过两米高的围栏,也会游泳。常态小跑时速6-13公里,最高奔跑时速可达50公里。正常步态下步幅为25-35厘米。

赤狐步态示意图,前(蓝色)和后(红色)脚的比较

赤狐奔跑时的姿态

赤狐涉水


赤狐的头部窄长,颅骨较小。它们的犬齿较长,头部的两性异形特征较明显。雌性赤狐的头骨小于雄性,成年雄狐头骨长度129-167毫米,雌狐为128-159毫米。

鼻部区域更宽,腭更硬,犬牙更长。与狗相比,赤狐的吻突更窄,前臼齿间隙更宽,犬齿细长,轮廓凹凸不平。赤狐的瞳孔为垂直的椭圆形,眼部有瞬膜,但只在闭眼时可活动。
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是上下眼睑内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皮褶,其由内向外覆盖角膜,有湿润及保护眼球表面的作用而同时保持相当视力,俗称第三眼睑。在一些爬行类、鸟类和鲨鱼有完整的瞬膜。由于瞬膜在演化的历史出现得早,多数动物的身上都能看到遗留,尽管多数哺乳类的瞬膜变成痕迹器官只残存一小部分于内眦,少数哺乳动物,具有完整的瞬膜。人也有瞬膜但已经退化,这片瞬膜也残存在眼内角,为不能活动的半月皱襞。

赤狐拥有双眼视觉,它们主要对运动的物体作出反应。它们的听觉十分敏锐,可以察觉到600步外走动的黑琴鸡,距离250-500米左右飞行的乌鸦,100米内活动的老鼠。赤狐的嗅觉也很敏锐,但不如专业训练的狗。
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是指两眼能朝同方向且有重叠视野的动物,可感知周围单一三维物像的视觉;由于两眼只看到融合的一个成像,又称双眼单视。
赤狐的发声范围很广,不同叫声可跨越五个八度,大部分叫声可被归为“联络”和“交互”两类。

赤狐的冬季毛发通常致密、柔软、光滑,并相对较长。栖息地偏北的赤狐毛发更长,密而蓬松,而南方赤狐的毛发则更短、更稀疏。头和下肢部位毛发终年密而短,其它部位毛发则随季节变化。赤狐的血管舒张与收缩控制了这些部位的热量散出。

赤狐毛皮颜色可分为三类:红色、银/黑色和杂色。典型的红色毛皮呈现出混有黄色调的铁锈红,沿脊柱有一条较浅的棕色-红色-栗色条纹,另外两条纹路穿过肩胛骨,与脊椎条纹十字交错,后背部通常混有银色,侧边颜色比背部浅。

四肢上部为红锈色,脚掌黑色。面部和上颈前部是明亮的棕锈红色,上唇白色,耳背黑色或棕红色,耳内表面白色。尾巴上部是比背部和侧腹部更浅的棕红色,下部浅灰,尾尖为白色。

不同颜色变体的赤狐

赤狐偏好在深夜以及日出前的清晨狩猎。它们通常单独行动,但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仍会有许多赤狐聚集。

在捕食类似老鼠的动物时,赤狐会先依据声音定位,然后跃起,在半空中使用尾巴调整方向,落在5米内的位置。

它们对食物有极强的占有欲,甚至拒绝将其分享给当前领地的优势阶赤狐。赤狐有时会做出过捕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家禽造成潜在打击。

赤狐是食肉动物,食物来源十分多样。它们的攻击目标一般是3.5公斤体重以下的动物,每天摄食大约500克。

主要捕食小型啮齿类,还捕食鸟类、兔子、豪猪、浣熊、负鼠、爬行动物、昆虫、无脊椎动物和水生动物。在极少数情况下,赤狐会试图猎食有蹄类幼崽。有时也吃植物,在部分地区,秋天时赤狐可完全依赖水果存活。此外赤狐也偶尔食用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以及块茎与块根。

生活在城郊的赤狐会寻找人类垃圾食用,一些“善意人士”会在特定地点进行投喂。
寻觅食物的赤狐

在欧亚大陆,赤狐可能会被豹、狞猫和欧亚猞猁捕食。欧亚猞猁会在厚雪地上追逐赤狐,借助更长的腿和更大的脚掌,它们能轻易追上赤狐,在超过一米厚的雪地上则更为轻松。生活于北美的赤狐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美洲狮、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
雕鸮会捕食幼年赤狐,极少情况下也会捕食成年赤狐。已知金雕、楔尾雕、白尾海雕和虎头海雕会捕食成年赤狐。

赤狐有一定的领地意识,它们使用尿液标记领地。排尿时,雄性赤狐抬起一只后脚,排尿方向朝自己身前;雌性赤狐则是蹲下排尿,尿液落后腿之间的土地上。此外,尿液也被用于标记用来储存食物的空区域以供备用。

一只赤狐正在使用气味腺标记树木
生活于同一家庭的赤狐共享一片领地。在环境适宜,食物充足的区域,可能会有一些从属赤狐,它们数量一般为一到两只,有时可多达八只。从属赤狐可能是先前团体的优势阶,但现在已被团体中的年轻成员取代。从属赤狐不担任繁殖角色,它们负责守卫、玩耍、梳理毛发、照顾幼崽

部分赤狐会挖掘并躲入洞穴以躲避恶劣天气。洞穴并不复杂,洞穴可分为长期洞穴与临时洞穴,后者可能仅是一个用于临时躲藏的小通道或洞窟。从洞穴入口向下的坡度约为40-45°,底部的巢穴空间宽阔,并延伸出数条分支隧道。

赤狐洞穴的示意图
洞穴宽度在0.5-2.5米之间,一般不与地下水相连。洞穴长度一般在5-7米,最长可达17米。当小赤狐出生后,挖出的土堆会被踏平,作为它们玩耍和接受食物的场所。
赤狐可能会与土拨鼠或獾分享洞穴。赤狐卫生习惯不如獾那样讲究,獾会细致的清理巢穴,并有专门的“厕所”,而赤狐则随意将食物碎屑丢在洞穴周围。

赤狐的繁殖期在每年春季,孕期49-58天。一胎可产4-6个幼崽,偶尔也记录到一胎多达13个幼崽。

刚出生的赤狐不具备视觉与听觉,也没有牙齿,毛发是蓬松的暗棕色。小赤狐头大、腿短、胸宽。体重56-110克,体长约14.5厘米。

赤狐母亲会持续照料小赤狐2-3周,直到它们能够进行体温调节。在这段时间里,产仔的雌雌性赤狐由雄性赤狐或其它未产仔的雌赤狐负责喂食。

小赤狐的眼睛最初是蓝色的,在4-5周后转变为琥珀色。毛发颜色的变化始于3周左右,此时眼睛周围的毛发开始变深。
一个月时,赤狐的面部出现红色与白色毛发,耳朵开始耸立,吻突变长。
8周后,赤狐绒状的毛发开始被光亮的护毛覆盖。
3-4个月时,小赤狐的腿已变长,胸窄且肌肉发达。
6-7个月时达到与成年赤狐相当的体型。
少数雌性的赤狐可在9-10个月时性成熟,可在1岁时产下首胎。

刚刚成年的赤狐有机会取得新的领地,它们就会离开目前的家庭,否则它们仍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并推迟自己的繁殖期。
圈养环境中的赤狐寿命可达15年,但在野外它们通常只能存活5年。

许多被遗弃的赤狐幼崽会被善意的人收养,但是野生赤狐不适合作为宠物。赤狐幼崽几乎需要时刻照看,还未断奶的赤狐每隔四小时就需要喂食牛奶,无论日夜。断奶后的赤狐十分顽皮,可能会破坏其它毛皮物件、家具和电线。尽管年幼的赤狐对人类较为友好,但当它们达到10周龄时会开始对周围除饲养者外的人类感到恐惧。

它们仍维持着野外生活的隐蔽本能,并且即使在喂饱的情况下也可能攻击家鸟。不过,它们可以和家中的猫狗建立比较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