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长的蜈蚣-节胸蜈蚣
Arthropleura
节胸属,又称节胸蜈蚣属,是史前的倍足纲动物,即现今蜈蚣及马陆的远古亲属。虽然名叫节胸蜈蚣,但是实际上比起蜈蚣节胸属与马陆的亲缘关系较近(节胸属拥有30节体节,足的对数与体节的比例为 8:6 ,和部分现存的马陆相同。)
节胸属成员最大长度约2.3米,宽度则可达50厘米,生存于3亿4000万至2亿8000万年前的石炭纪晚期,分布在北美洲及苏格兰。它们已知陆地上最大型的无脊椎动物。节胸属是于石炭纪演化自像甲壳类的祖先,且可以成长至比现今节肢动物更大,部分原因是当时地球大气层的高含氧量及缺乏大型的陆生脊椎动物掠食者。
节胸属的化石化足印,发现于苏格兰阿伦岛。
在多个地方也有发现节胸属的化石化足印。这些化石是一排细小的平行足印,可见它们能快速的行走,穿越森林。当快速行走时,它们的身体会拉长,同时拉长了其步距,使行走得更快。节胸属行走时可以帮助传播花粉或孢子。它们也有可能在水中行走,到湖泊及河流脱壳。此时的它们却很易受到鱼类及两栖类的侵袭。相反,它们在陆地上只有少数的天敌。
科学家认为节胸属的成员普遍都为草食性,证据在于一些标本的肠道内与粪化石曾发现蕨类孢子与石松门植物的残骸。
节胸属于二叠纪初期就灭绝,当时潮湿的气候干涸,破坏了雨林及造成沙漠化。因此,大气的含氧量也大幅下降。巨型的节肢动物都不能在此干涸及低氧的环境下生存。
除了“巨型蜈蚣”
下面出场的几种动物
都是大到难以想象
1米长的蝎子-雷蝎
Brontoscorpio anglicus
雷蝎,又称布龙度蝎子,身长可达1米,生存于志留纪(约4.4-4.1亿年前)。雷蝎像现今的蝎子,但体型非常大,也有更大的复眼。对于当时生存的大型动物,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掠食者。
所有在古生代以后的蝎子都是陆生的,相信是于志留纪从水生转变为陆生。不论是为了逃避掠食者,或是追捕猎物,估计雷蝎可以离开水面到达陆地。但是由于它们难以支撑其体重,所以相信是要重回水中生活。它们会猎食细小的海生动物,如鱼类、棘鱼纲、鳍甲鱼纲、细小的蝎子及三叶虫。
雷蝎的呼吸是透过其外骨骼上的气孔及书肺内层进行气体交换。其尾巴末端有一个大毒刺,大小如电灯泡。
最大的飞行昆虫-巨脉蜻蜓
Meganeura monyi
巨脉蜻蜓,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亿年前石炭纪一种已灭绝的昆虫,外型与现今的蜻蜓接近。翼展范围65厘米-70厘米,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曾出现最大的飞行昆虫物种。它们是掠食者,以其他昆虫及细小的两栖动物为食物。
巨脉蜻蜓的化石是于1880年在法国科芒特里的煤矿场发现。法国古生物学家查理斯·布隆尼亚则于 1885 年将化石命名为 Meganeura,意思为“巨大的网脉”,指的是化石上清晰的网状翅脉。另一个完整的化石标本是于1979年在德比郡的博尔索弗发现。完模标本现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
就巨脉蜻蜓如何在石炭纪能生长成如此巨大的体型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因为氧气经气管扩散至昆虫身体的方式会限制它们的体型,而这种史前昆虫的体型却超越了这个限制。最初有指巨脉蜻蜓能够飞翔是因当时氧气在大气层较现时多20%,这个理论最初不被接纳,但就有关巨大畸形症及可获取氧气之间关系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说法。
若这个理论正确的话,巨脉蜻蜓的灭绝可能是因氧气含量下跌造成,并且肯定的是它们不能在现今的环境生存。
“最大的蜘蛛”-蛛鲎
Megarachne
蛛鲎(hòu)属,为生存于3亿至2.9亿年前,亦即地质学中所谓的石炭-二叠系(Permo-Carboniferous,也称为石炭纪-二叠纪过渡期)的广翅鲎目节肢动物,化石发现于阿根廷中部的圣路易省。蛛鲎体长54厘米,在早先被误认为是一种蜘蛛时,蛛鲎被视为是当时所知体型最大的蜘蛛。正如其属名:Megarachne,意为“大蜘蛛”。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马里欧·胡尼根,则依其近似蜘蛛的外型,视其为原始的大型蜘蛛(当时胡尼根将头胸甲和第一背甲归为头胸部,第二背甲则归为腹部。就蜘蛛而言,能将躯干保留下来可说是保存相当良好,亦即可视其为近乎完整的化石标本),并在化石被发现的十年后正式加以发表和描述,将这种长得像蜘蛛的大型节肢动物归类于蛛形纲蜘蛛目的猛蛛下目。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出的正模标本复制品
胡尼根的论文随即引起学界不少的热议,也引起大众的关注。于是,最大蜘蛛之名很快出现在无数书刊和学术论文上,更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认定,连日内瓦自然史博物馆、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及塞德威克地球科学博物馆等博物馆里都纷纷摆上“大蜘蛛”的复原模型。
过时的蛛鲎复原模型
位于瑞士日内瓦自然史博物馆
有许多蛛形动物学专家对胡尼根的研究抱持怀疑态度,由于最初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讯大部分都来自微电脑断层扫描的结果(包含胡尼根当时推断出的腹板、下唇、肥硕的步足与粗大的螯肢),他们认为直接将蛛鲎就鉴定为蜘蛛有些不妥。相关的议论从198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2000年代早期,但象征关键的正模标本一直被锁在保险库里,多数学者也只有石膏制的复制品可供粗略参考(换言之,各博物馆所展出的也都是复制品)。因此虽然关于蛛鲎的争议不断,却迟迟没有人能提出足够的证据加以反证。
在2005年,在原先化石出土的地点附近又发现了另一具蛛鲎的化石。由头甲判断,这具化石个体的体型略小于正模标本,且只留有一片背甲(正模标本则亦保存了第二片背甲,也就是胡尼根当时认定的“蜘蛛腹部”)。英国古生物及考古学家 保罗·塞尔登 与阿根廷蛛形动物学家 Jose A Corronca 等人因而决定重新检视正模标本,他们得到的结论是:蛛鲎并不是一种蜘蛛,而是一种大型的广翅鲎(俗称海蝎),一类已绝种的螯肢亚门成员。虽然仅有发现两具化石样本,但蛛鲎仍然是南美洲石炭纪目前为止所发现最完整的广翅鲎。